快訊

緬甸強震波及「KK園區」?他揭當地災況 受困豬仔絕望訊息曝光

翁曉玲索資遭疑涉國家機密 卓榮泰:以後她索資我同意才能給

科學人/當阿茲海默症被過度標籤為「災難」 一篇研究為何引起大眾恐慌?

情境示意圖,與新聞當事者無關。圖/Ingimage
情境示意圖,與新聞當事者無關。圖/Ingimage

2024年5月,一位網紅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一篇當時最新的阿茲海默症研究,隨即引發恐慌與熱議。該貼文廣為流傳,內容大意是:「最新研究發現,同時擁有兩個 APOE4 基因的人,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由於這則貼文搭上了剛發表的科學研究,以及《紐約時報》、《衛報》等國際媒體的報導,迅速在台灣掀起討論熱潮,引發大量轉載。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一,研究採用了歐美五個大型阿茲海默症資料庫數據;其二,結果顯示,擁有雙親 APOE4 基因的人,從55 歲開始出現較高的阿茲海默症生物指標變化;65歲,腦脊髓液中類澱粉蛋白的量出現異常,75%的受試者檢測到類澱粉蛋白堆積,而這正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常見的特徵。這些數據顯示,擁有兩個 APOE4 基因的人,大腦極有可能逐步發展出阿茲海默症。

然而,儘管研究提供了更新且更早期的阿茲海默症線索,生物指標的變化並不代表個體已確診。這些指標僅能說明罹病風險顯著升高,並不直接對應認知功能退化。除了基因,飲食與運動習慣、是否罹患其他疾病等,亦是影響擁有雙 APOE4 基因者最終是否發病的綜合因素。

隨著基因測試普及,人們對遺傳風險更加敏感,而阿茲海默症現今仍無法治癒,更是放大了恐懼。然而,這種反應背後,除了對遺傳風險的擔憂,也與媒體如何報導阿茲海默症、我們怎麼理解這個疾病密切相關。

曾有研究發現,媒體描述阿茲海默症時,常以「悲劇」框架來呈現。無論是文字、影像或戲劇,都容易把阿茲海默症描繪成漫長不可逆的悲劇。雖能引起共鳴,卻強化了對疾病的負面印象,讓人認為罹病便毫無希望。眾多的認知功能變化中,記憶和語言能力的衰退,又更常被提起,忽略了其他如情緒波動、執行能力減退的症狀。一旦阿茲海默症被簡化成「失去記憶與語言的疾病」,患者和家屬可能錯失及早發現與治療的契機。當過度標籤此病症為「可怕的災難」,社會對患者的態度也可能變得消極。

或許,這能解釋為何2024年這篇研究引起恐慌。大多數人不理解阿茲海默症的真實樣貌,再加上誤解了基因之於罹病的意義,反而因為科學進步,高估了自身所面臨的風險。畢竟,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與基因檢測雖提供新的科學線索,但這是風險指標而非診斷。強調其中的不確定性,才不會讓它變成焦慮來源。

關於阿茲海默症,我們需要新的、更貼近真實的敘事,而不僅聚焦於衝擊與失落。即使病情發展,許多人仍能透過適當的支持與環境調整,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參與社交、表達情感,甚至從事創作。

在更趨高齡化的社會,與其強調疾病奪走了什麼,不如積極尋找能與之共存的方式。這不只是關於疾病,而是人如何保持尊嚴與價值,即使面對變化與挑戰。

(本文出自2025.03.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基因 科學人雜誌 醫學 阿茲海默症

延伸閱讀

科學人/研究推翻「體型越大、越不易罹癌」說法 1物種抗癌能力意外強

科學人/恢復卵巢功能、幫助胚胎發育 圖解外泌體在生殖醫學的應用

科學人/大城市塞車如何解?看紐約、倫敦的「高乘載收費車道」有何優勢

科學人/地震猝不及防難預測 科學家:「太陽熱量」可能影響地震活動

相關新聞

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家庭主婦不可怕 怕的是忘記「妳」是誰

知名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曾為陪伴孩子成長,從職場轉戰全職媽媽。歷經10年的身心靈磨練、前空巢期,和中年危機,在找回自己的路上,她從徬徨到自信,勇敢跨出舒適圈。

IG網紅瑪姬老師:即便做自己 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成為母親之後,辛苦照料家人,但,你照顧自己了嗎? 今年56歲、在Instagram上擁有逾32萬粉絲的「瑪姬老師」,年輕時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當家庭主婦。她用行動證明,即便做自己,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宋怡慧/春分:一年中最均衡的日子 看斜槓古人頌揚春日、找回生活中的「剛剛好」

古語云:「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象徵天地陰陽剛柔並濟的均衡之道,此時晝夜等長,春光溫煦旖旎

閱讀數學/數學詩人曹開

台灣曾經有一位數學詩人曹開。他一生創作了1433首詩,其中有278首數學詩,將近兩成的比例。什麼是數學詩呢?

閱讀數學/數學與文學

數學與文學在某些人心中,彷彿是光譜的兩端,完全不相關,甚至互斥。但真的是這樣嗎?

科學人/「時間」也能形成晶體結構? 科學家盼可運用於量子電腦發展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物質,大致可以歸類為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狀態,一些極端條件下的物質還能變成等離子態。然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