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從墨西哥被拐賣到加州2個月 17歲少女機警傳簡訊給911

回顧裴洛西訪台風波 蔡英文:被孤立太久 無法說不

湯若望,德國傳教士,助中國編製農民曆(下)

西方傳教士想像中的湯若望(左)與順治帝。(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德國慕尼黑博物館收藏)
西方傳教士想像中的湯若望(左)與順治帝。(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德國慕尼黑博物館收藏)

1644年清兵入北京,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城內居民,限三日內盡行遷居外城,以便旗兵居住。」湯若望因其信仰,泰然處之。為了不讓《崇禎曆書》木刻被毀,他上奏皇上:「臣自大西洋八萬哩航海東來。不婚不宦。以昭事上主,闡揚天主聖教為本。勸人忠君、孝親、貞廉、守法為務……作賓於京,已有年所。曾奉前朝故皇帝令修曆法,著有曆書多卷,付工鐫版,尚未完竣,而版片已堆積累累……」,因而懇請「仍居原寓,照舊虔修」。

想不到多爾袞竟然接受了他的請求,第二天便傳諭:「恩准西士湯若望等安居天主堂,各旗兵弁等人,毋許闌入滋擾」。

他多次向新統治者力陳新曆之長,並適時進獻了新製的輿地屏圖和渾天儀、地平晷、望遠鏡等儀器,而且用西洋新法準確預測了1644年(順治元年)農曆八月初一丙辰日食,以及初虧、食甚、復圓的時刻,終於說服多爾袞,決定從順治二年開始,將新曆頒行天下。就是現行的「農民曆」,中國的「農曆新年」就是這樣來的。而中國是一農業國家,新曆法對中國的重要意義,自不言可喻。

湯若望在順治年間所受的恩寵與特殊待遇,使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更為順利。隨著傳教士人數的增加,活動範圍的擴大,信徒在不斷地發展。1650年(順治七年),清政府賜地在宣武門內原天主堂側重建教堂。湯若望將其建成一座二十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聖堂長八丈,寬四丈四尺,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同時還在西側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書樓和儀器館,四米高的鐵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頂端。1657年,順治帝御賜《天主堂碑記》並御筆親書「欽崇天道」匾額。順治帝對湯若望的信賴,足以表明湯若望的宣教策略頗有建樹,在古老中華播下了福音的種子。在湯若望時代,教堂在中國已有三十多處,信徒人數已達二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人。

1659年至1665年間,發生所謂「曆獄案」,是由欽天監官楊光先等人發難,矛頭直指湯若望等耶穌會傳教士。楊光先控告湯若望等人有三大罪狀:(一)潛謀造反;(二)邪說惑眾;(三)曆法荒謬。適逢1661年順治病逝,八歲的康熙登基,輔政大臣鼇拜等一直反對西洋學說,敵視傳教士。於是楊光先夥同鼇拜等陷害湯若望等傳教士。1664年(康熙三年)9月26日,清廷會審湯若望及欽天監官員。時湯若望年過古稀,重病在身,久已癱瘓,言語不清,只能由南懷仁代言。同年冬天,鼇拜廢除新曆,逮捕湯若望和南懷仁等傳教士。翌年3月16日,廷議將欽天監監正湯若望及另外七名欽天監官員,皆凌遲處死。按照判決,次年湯若望即應執行。但不久天上出現被古人認為不祥之兆的彗星。緊接著京城又突然發生大地震,「且一連地震三日,人皆露宿,惴惴不安。」皇宮在地震中遭到破壞,而且有宮殿著火。清統治者視其為上天示警,正所謂「天垂象,示吉凶,聖人則之」。不久以後獲孝莊太皇太后懿旨釋放湯若望:「湯若望向為先帝所信任,禮待極隆,爾等欲置之死地耶?」湯若望因此得以獲釋免死。湯若望曾為孝莊治病,孝莊想來亦願藉此機會答謝他。

湯若望雖被釋放,楊光先還不放過他,自己霸占了南堂,將湯趕至簡陋的東堂。湯若望在東堂住了他人生最後的十四個月。1666年8月15日(康熙五年七月十五),湯若望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1669年11月16日,時為康熙八年,皇帝給湯若望平反,發布了對湯若望的祭文:

「皇帝諭祭原通政使司通政使,加二級又加一級,掌欽天監印務事,故湯若望之靈曰: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恤死報勤,國家之盛典。爾湯若望,來自西域,曉習天文,特畀象曆之司,爰賜『通微教師』之號。遽爾長逝,朕用悼焉。特加因恤,遣官致祭。嗚呼,聿垂不朽之榮,庶享匪躬之報。爾如有知,尚克欽享。」

同年12月8日,康熙帝賜地厚葬湯若望於利瑪竇墓旁。利瑪竇墓在北京市西城區「北京市委黨校」綠色庭院中央,有一座小小的墓園,四邊有透花磚牆環繞著,南牆正中有兩扇灰色鐵花欞門,墓園中植幾株青翠的柏樹。

註:順治稱湯若望「爺爺」:據北京西郊行政學院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林華介紹說:

「順治年幼,對大鬍子外國老頭非常好奇,多次跑到南堂去看他們是如何生活、工作和吃飯的。湯若望對宮裡一些人,包括順治的母親,都有一定的影響。根據資料說,湯若望在宮中也發展了一批教徒,但影響不大,因為中國自己就有著各種各樣的宗教,佛教、道教等,而滿人是信薩滿教的。雖然中國人不信西方的宗教,但很尊重這些傳教士的學識。順治還稱湯若望為「瑪法」,即滿語爺爺之意,並賜給他很多特權,比如可以隨時進入後宮等。」(下)

地震

上一則

我是承義啊!

下一則

提升民眾幸福感 張麗善深入地方 傾聽民意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