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文哲為新光集團將北士科地一分為三? 產發局點出原因

湯優盃/「屠龍」後累了 周天成歷史一役首點不敵金廷

為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應驗?原因與1因素有關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業力會影響命運嗎?業力與因果有關係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某篇散文中提到,他小時候生活在貧窮的農村裡,每天傍晚會看到一個瘦黑瘸腿的村夫,牽著一頭瘦小的驢子,驢子還拖著一台破舊的板車,板車邊上斜坐著一個瘦弱的男孩,走在驢子另一邊的是一個面容愁苦的村婦,也許他們剛忙完一天的活兒走在回家的路上。這樣的景象日復一日出現,等到他日後接觸佛法時,想起這幅記憶中的畫面,頓時明白什麼叫做「業力」。

人們對於業力難免有些疑惑:業力與因果是否關乎甚至支配我們一生的命運?是否可以用來解釋一些牽扯不斷、糾纏不清、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業力是否一定會引發所謂的報應?因果是否不能改變?業力是否會自動消散?所謂的定業是能轉還是不能轉?所謂的共業是否不可避免?人們出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這些疑惑成為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課題。

我們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言行負責,部分原因是和業力有關,為什麼呢?因為業力可以左右生命的輪迴和命運的起伏,而業力就儲藏在每一個眾生生命的本體內,它的來源便是起因於負面的心識作用。業力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善不惡業(又名「無記業」),每個人都生而具有。在生命本體中的業力,有無數過去世的(儲藏的業力),也有現在世的(現行的業力),而所有業力的總和,在輪迴中又會再繼續帶到未來世。這一世業力的展現,會對生命產生一定的影響。生命的組合是身、心、靈和外境四者,這四者其實都是不同因緣的產物,有各自累世不同的因緣組合而成。因緣之所以相續,就是因為業力與其果報相續的結果。

「業力」的概念源自古代印度哲學,原意是指一個人的行為造作及其相應的後果。一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不論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在眾生的生命中都有一個機制恆久儲存,並在現在與未來的生命中產生相應的影響。良善的身語意行為稱為「善業」,錯誤的身語意行為稱為「惡業」。有了業力為「因」後,當其他所有與此「因」相關的「緣」(條件)成熟聚集時,相應的「果報」就會在某世、某時、某地、某個事件、某個場景中顯現。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是所謂的「因果法則」。換句話說,一個人必須為他累世所有的身語意行為負責,善者獲得報償,惡者也自食其果。

因此,在印度古代的哲學與宗教中,「業力律」和「因果法則」不僅是對個人的命運做出解釋,也被視為是一種個人的道德規範,並發展成為一種永恆的精神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堅定信仰。古代印度哲學也樂觀的相信,透過現世的努力修行,可以抵銷宿存的業力和習氣。由此可以得知,業力與因果的說法,只是一個原則,並非讓人們對命運完全束手無策,而是可以積極鼓舞眾人步入修行之途,來淨化業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古代印度哲學中,業力與因果的關係被視為是一種宇宙法則,不但為古印度六派正統哲學所接受,也為獨立於印度哲學之外的佛教和耆那教所接受。千年來,儒釋道思想融匯的中華文化,也促使業力律與因果法則在民間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雖然業力會影響命運,但是相信業力的修行大成就者們提供了不少淨化業力的修行方法。漫長的修行道路其實就是淨化業力的一個過程。既然修行有淨化業力的作用,業力與果報之間就不會是絕對的關係,業力的引發也就不是必然的發生。業力的淨化會改變因果,也會改變命運。

人們對於業力與因果的關係最感疑惑的是:為什麼有人做很多善事或是虔誠吃齋念佛卻仍然受苦、厄運連連甚至遭遇不幸?為什麼看不到善人的福報?為什麼有人做惡多端卻是好命享福、應有盡有?為什麼看不到惡人的報應?

圖為《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書封,圓神出版社提供
圖為《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書封,圓神出版社提供

「福報」或是「業報」的發生,雖然具有潛在的可能性,卻未必是必然發生,也未必是現世發生,而是要看外在環境中,所有與之相關相應的「緣」是否成熟具足。當外在有力量、好的緣介入時,譬如積聚的善業多、善業惡業的比重改變,或是有貴人相助撥開惡緣,或是修持的功夫深,都會形成有利條件來淨化一些業力,因而使較輕的業力不會引發而受報。

由於業力可以透過修行和行善來淨化,相應的因果也會隨之改變。所以業力與因果關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和必然的。但是,如果業力過於深重,所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遠遠不足以抗衡某些業力,或是修持工夫不夠深,可能就無法避免業報的發生了。

若是將因果關係視之為絕對的關係,便會將「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視為公式,而將此生一切的遭遇、發生、人際關係等,不論幸與不幸,皆歸功或歸咎於業力和相應之因果,而忽略了佛陀所傳八萬四千法門教法的目的與力量。因為佛陀的修持法門,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淨化業力及積攢善業。如果業力和因果是絕對和必然的關係,為什麼數千年來有這麼多修行者呢?

(本文出自《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圓神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什麼是認知彈性?如何引導自閉兒控制情緒並保持彈性?對話技巧一次看

身體彈性,讓人們可以彎腰而不折斷身體、能夠適應狹小的空間、早上穿衣服可以塞進衣服裡。而認知彈性,則讓人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與答案,辨識出一個策略或反應是無效的,並採取新方案、思考複雜或有衝突的訊息(例如:哈姆雷特是一位英雄,不過他也犯了過錯),以及懂得協調或妥協。對許多自閉症類群者而言,認知不靈活、缺乏彈性(或稱固著)可能阻礙交友、影響在普通班(融合教育)的學習、甚而招致飯碗不保。增進孩子的認知彈性,也會讓家長、老師與治療師的生活變得輕鬆一些。

北市特教師生衝突…他憶高中時期差點持棍棒打人 卻因「1段話」被溫柔接住了

在教育現場遇到與衝突時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手法,只不過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在一個能夠很好整合自己內在的老師身上其實很難應用,因為外在的應對受到內在狀態的驅動,所以要能夠確保老師們能夠安全與和諧地跟學生相處,不是透過一招半式就有辦法達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自我照顧、覺察以及實際演練,才有辦法將「一致性」這個裝備安裝在老師們的身上。

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當壞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所經歷的一切 並不能與你的價值畫上等號

開始執業不久後,我發現除了大腦生病的病人以外,大多數人的情緒問題,其實大多來自過度自卑。

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 「不被障礙所限」

說起陳俊翰這個名字,背後代表什麼意義?他是不受罕病禁錮的生命鬥士,是專攻人權與身障權益的律師,同時,他也是一名為心中信念不遺餘力的倡議者。

「如果你愛我就該給我錢」…憤怒會讓你變窮 影響自己與金錢之間的五種能量

很多人將金錢能量和愛的能量畫上等號,對於這個理論我不甚贊同,因為這樣的理論容易導致人們把「金錢」和「愛」混淆在一起,而造成「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給我錢」的假象。我引導過的女性學生當中,有些人在小時候曾被媽媽耳提面命的教導:如果以後交男朋友,男方出門不付錢或不買禮物,就表示不是真的愛你。學生們因為看不清金錢和愛的真相,在親密關係中常為了金錢而誤解對方或爭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