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種體力活都好 研究:高勞動工作患失智風險大增

(首圖來源:Flickr/Dodo Pizza World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Dodo Pizza World CC BY 2.0)

【文‧黃嬿】

最近研究警告,60 歲以上成年人如果長時間久坐,如坐著看電視或開車,患失智症風險可能增加,避免失智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運動,運動甚至有機會清除大腦積累的斑塊。但不是每種體力或動都有益大腦健康,《刺胳針》刊登研究發現,若年輕時從事體力要求較高的工作,反而會增加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美國哥倫比亞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與挪威國家老化與健康中心分析世界最大基於人群的失智症研究資料庫,收集 2017~2019 7,005 名年齡 33~65 歲挪威成年人數據,評估 70 歲以上患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有 92 人臨床診斷有失智症,2,407 人診斷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結果發現,33~65 歲從事需中度到高體力活動工作的人,如零售銷售員和照護人員、農作物種植者和動物生產者,70 多歲時患失智症或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更大,比辦公室工作者高 72%

研究員定義的高體力要求工作是「需要大量使用手臂和腿,並移動整個身體的工作,如攀爬、舉重、平衡、行走、彎腰和搬運材料」。作者結論是,高需求工作的體力勞動會對身體和精神造成壓力,原因是更高體力需求、缺乏休息時間或恢復時間,以及產生的疲憊,可能造成更多身體和精神損害,最終導致認知能力惡化。 

這類工作特徵是缺乏自主權、長時間站立、工作辛苦、工作時間沒彈性、壓力大、倦怠風險較高。有些體力需求高的工作也會使人面臨更大聽損和暴露於污染,兩者都會對認知產生不利影響。 

先前研究發現成年後期更多體力需求與海馬體變小和記憶力較差有關。海馬體負責記憶和學習,從事高要求工作的人以後認知測驗表現較差,研究作者認為這也是高體力活動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合理解釋。 

體力需求較低的工作通常有更多休息時間、較寬鬆的日程安排,如工程、管理或教學等職業,也刺激認知,久而久之促進大腦認知。2016 年研究發現,經理、教師、律師、社工、工程師、物理學家、醫生、牙醫和藥劑師等工作,都有助維持健康大腦功能。

作者表示,此研究強調所謂的身體活動悖論,其實只有休閒性質活動會有更佳認知結果,但工作相關活動反而損傷大腦。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覺得家裡有鬼、錢被偷…長輩有幻覺怎麼辦?專家教你如何應對

老是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難道是失智?試試「腦排毒飲食法」

楊麗音甩開「恰北北」 1招收服失智症母親的心

國際失智月屏基辦創「憶」發想「藝」起分享VUVU秀才藝

相關新聞

塑膠添加細菌孢子 研究:「活塑膠」五個月內自我毀滅

最近研究發現,回收箱中的塑膠大部分都沒有被回收再利用,而是飄流世界各地,成為別的國家或是海洋的垃圾。包括聚氨酯 (PU) 這種製造手機殼到運動鞋的各種產品,也很少被回收。人類已經很難擺脫塑膠,最近科學家想出一個類似科幻小說的解決方案,在塑膠製造過程中加入細菌孢子,可以生產出自我毀滅的塑膠。

新階級鬥爭正在成形 研究:千禧世代貧富差距擴大

疫情後千禧世代因為資產增值,家庭財富暴增,擺脫十年內兩次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最新研究發現,千禧世代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任何一代人中最大的,新一波的階級緊張和怨恨正在成形,由於差距過大,因此談論千禧一代的平均財富並沒有特別意義。

為何機器人跑不贏動物 研究:硬體強但整合遠不如生物

人工智慧系統、新型合成材料和 3D 列印尖端技術,製造出能測量體育場的機器狗、受長腿爸爸啟發的探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動物分身。但儘管投資龐大資源,機器人仍跑不過動物,科學家解釋,因機器人各功能整合能力遠不如動物。

營養價值高又好照顧 蟒蛇會是超級食物嗎?

蟒蛇生長速度快,富含蛋白質,其實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最近美國麥覺理大學團隊研究發現,與雞和牛隻相比,蟒蛇的飼料轉化率相當高,是高效、低排放且具有氣候韌性食物來源。不過前提是要可以接受食蛇。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