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發芽挖掉就可以吃?專家:發芽毒性飆6倍且變苦

顏宗海說,茄鹼會讓馬鈴薯的味道變苦,失去其料理價值。

圖/食藥署提供
顏宗海說,茄鹼會讓馬鈴薯的味道變苦,失去其料理價值。 圖/食藥署提供

咖哩、薯條都是國人喜愛的食物,馬鈴薯是最主要的食材。馬鈴薯若保存不慎,很容易「發芽」,挖掉發芽部位是否可以食用呢?專家表示,馬鈴薯一旦發芽,整顆馬鈴薯的茄鹼就飆升6倍,茄鹼會讓馬鈴薯「變苦」,沒有食用價值,建議注意馬鈴薯保存方式,發芽後則應立即丟棄。

馬鈴薯發芽後不能食用,眾所皆知,但如何避免發芽?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馬鈴薯買回家後,須放置陰涼處,避免直曬太陽。若馬鈴薯直接受到陽光曝曬,很容易發芽,同時外皮變綠,這時候馬鈴薯中的茄鹼濃度就會升高。

茄鹼到底是什麼?顏宗海表示,茄鹼是一種配醣生物鹼,對植物而言是天然防蟲機制,具殺蟲效果。但茄鹼對人體會抑制乙醯膽鹼酵素活性,產生大腦神經毒性,破壞消化道及其他器官細胞膜,造成腸胃等器官中毒,雖不具致癌性,但過往曾有一女性個案因為吃到「綠薯條」,茄鹼量不多,但嘴唇出現麻麻的症狀。

食藥署規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總和限量為200mg/kg。馬鈴薯發芽時,芽眼及芽根開始變綠,整顆馬鈴薯產生大量的茄鹼,特別會集中在芽眼及馬鈴薯外皮,但其他部位的茄鹼含量也隨之升高,即使切除芽眼、高溫加熱後也無法去除毒性。

顏宗海說,馬鈴薯外皮變綠是判斷馬鈴薯茄鹼是否偏高的指標之一,但其綠色外皮是葉綠素造成,並非茄鹼顏色。同時,茄鹼會讓馬鈴薯味道變苦,失去其料理價值。他說吃發芽的馬鈴薯到中毒其實不太容易,但要注意稍有發芽、發綠就應該整顆丟棄。

顏宗海說,誤食茄鹼量若達到每公斤體重2到5毫克就會出現急性中毒症狀,以60公斤成人為例,吃到120毫克就可能中毒,若高達3到6毫克就有可能致命。相較於成人,孩童更容易茄鹼中毒,中毒劑量可能更低。

顏宗海指出,茄鹼中毒的症狀大多在食用後8至12小時出現,以腸胃道不適、神經毒性為主。相關症狀包括喉嚨灼熱感、噁心、嘔吐、腸絞痛、腹瀉、頭痛、頭暈、出現幻覺等;嚴重中毒者會意識不清、心律不整、低血壓、抽蓄、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陳泰源則建議,一旦馬鈴薯發芽,整顆的茄鹼量都會加5至6倍量,建議民眾以適當的儲存方式與環境,減緩發芽速率,若是習慣放冰箱則是建議放在7℃上下的冷藏室。最好的儲存方式是讓馬鈴薯保持在涼爽、陰暗的地方,常溫存放時以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這樣才能降低呼吸速率、延緩發芽。

中毒 器官

延伸閱讀

微量放射性元素對健康有益? 毒物科教授:沒看過相關數據

吐司烤到恰恰恐致癌? 毒物專家籲一天不宜吃超過這個量

一氧化碳中毒可能伴隨腦神經病變 長庚AI分析改善預後

桃園越法麵包驗「仙人掌桿菌」毒物醫:澱粉類中最常見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腸病毒、流感病毒肆虐 醫院一床難求 病患苦等

近期腸病毒、流感等病毒肆虐,各大醫療院所人滿為患,新北市議員林金結昨質詢指出,他選區內的土城醫院、恩主公醫院一床難求,土...

梅雨鋒面雷雨擴大!這3天雨勢最猛 慎防暴雨及強震風

今晚開始雨勢變大,中央氣象署預報員黃恩鴻表示,受梅雨鋒面影響,明天各地降雨機率高,今晚至周三鋒面影響最為明顯,明天部分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