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州府預算終表決 增打擊零售盜竊法案

黃金價格屢創新高 在好市多買金條划算嗎?

美式教育大不同

當初決定到美國念碩士班,不僅僅是為了拿到學位和體驗國外生活,還有很重要的一項,便是體驗美式與亞洲教育的不同。

以我念的MBA來說,同學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國家、種族,來念MBA的原因也不同。有人是為了拿學位,有人是為了在美國找工作,還有的人是為了藉由這個學位轉換原本工作的領域;也有同學本身沒有商管背景,為了增進自己的技能與知識而選擇來進修。

我本身是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接受典型台灣教育的人,沒念過任何雙語學校或是全英語教學的環境,剛到美國念書時,就被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給震懾。舉例來說,美國教授課堂上雖然會講解授課內容,但他們更重視所謂的課堂參與。課堂參與不只是出席課堂、乖乖坐在教室中,而是包含課堂發言,成績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這裡。

個案分析課堂上,學生們必須在上課前把十頁以上的個案分析報告讀完,課堂上,教授會不斷地拋出問題,學生必須主動舉手搶答發言才能獲得分數;如果沒讀報告的話,基本上很難參與討論,自然也拿不到該堂課的分數。

曾有一度對這種教學方式感到吃力,但教授也鼓勵我們,最重要的並不是問題回答的好壞,而是在發言中不斷思考。教授跟其他同學能藉由你回答的內容給予回饋,亦或是更深入提問,讓你更進一步思考;比起正確答案,思考的過程才是重點,沒有人會評價你的回答好與壞,而是針對你的回答給予建議和反饋。

相對美式教育,過往在台灣受教育的經驗,我們重視的是答案正確度,對於過程的思考較忽略;面臨升學考試時會花很多時間在補習班,學習應付考試的技巧和猜測考試可能出現的題目,把在考試中獲得分數變成學習的目標。

或許大部分來自亞洲國家的學生都很類似,課堂上勤於發言的同學,通常是美國本地或是其他歐洲國家的同學,在體驗美式教育的過程中,也見識到教育本質上的不同。

當初申請MBA面試的過程中,我們很常強調MBA這個學位能幫自己得到什麼,但MBA面試官更注重申請人的背景。這些背景能為班上、學校、其他同學貢獻什麼,而不是申請人單方面地從MBA獲得東西。例如,財務背景的同學可以給予其他同學財務分析的實務經驗;產品行銷出身的同學,能帶領同學思考如何包裝和銷售產品,每個人必須互助,而不是單方面的利己。

在與同學作小組專案時,大家的意見時常會不斷衝突與磨合,最終達到一個平衡點,溝通的技巧也在這樣的學習中不斷地培養,像是在公司的小組團隊一樣,只是少了最終決策的主管,每個人都必須把自己的意見用符合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才能說服其他人。

對我來說,在這樣的教育中,獲得最多的不是寫報告的技巧或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面對問題時如何有理性地思考和解決,還有與其他人溝通的能力,這些對我來說是一輩子受用的。

教育 面試 升學考試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怪物(中)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