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蓮地震災情不斷…國民黨立委團訪陸後 國台辦:捐組合屋給花蓮

劉柏立被拔除 媒體大亨竟可決定NCC主委?後續誰來接

王滬寧再釋對台善意!會談細節曝光 傅崐萁:希望大陸民眾走進台灣

從投行看大陸/台籍個人轉讓境外公司股權納稅分析

台商不能以為,轉讓境外公司股權,大陸主管機關不知道就可以不用繳稅。

台籍個人投資大陸取得公司股權,多採用通過第三地公司(BVI等境外公司)間接投資方式,台商常以為只要轉讓的是境外公司的上層股權,不是大陸公司直接的股權,大陸稅務局就不會知道,自然就不用在大陸繳稅,其實這種間接轉讓大陸資產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稅務風險必須留意。

台籍個人在不考慮大陸居民納稅人身分前提下,間接轉讓股權的個人所得稅風險,主要來自兩個層面,首先是境外公司資產是否主要為大陸不動產;其次是台商間接轉讓境外公司股權是否有合理商業目的。

一、境外公司資產是否主要為大陸不動產

《關於境外所得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3號)規定,轉讓對中國境外企業以及其他組織投資形成的權益性資產,在被轉讓前三年(連續36個月份)內的任一時間,被投資企業或其他組織的資產公允價值50%以上,直接或間接來源位於中國境內不動產,所取得的所得視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

這當中有兩個關鍵字,分別是「任一時間」和「不動產」,也就是被間接轉讓的大陸境內企業,其帳面有土地或房產,當不動產帳面價值不高,但經評估後大幅度溢價增值,由於大陸企業直接轉讓帳面溢價很大的不動產,需繳納高額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比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代價更大,所以很難用剝離不動產的方法來規避個人所得稅。

二、合理商業目的

實務中最難確定的是第二層風險,就是台商轉讓境外公司是否具有合理商業目的。2018年新《個人所得稅法》頒布前,有關間接轉讓境內資產的「穿透原則」只針對企業所得稅,大陸新《個人所得稅法》中引入了一般反避稅條款,也就是當個人以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安排,獲取不當稅收利益時,稅務機關有權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

台商常利用BVI、香港等低稅率國家或地區公司投資大陸,本身並無經營,在註冊地也沒有員工,沒有經營場地,沒有營收也不納稅,這樣的空殼公司除了可能受到台灣CFC條款的約束外,通過這樣的空殼公司進行的交易,也很可能被大陸稅務機關認定為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導致間接轉讓大陸資產必須繳納個人所得稅。

結論是,台籍個人在境外間接轉讓大陸企業股權,從現階段看,在大陸有一定程度的繳稅風險,不管是轉讓方還是受讓方都要重視,因為《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支付所得的單位和個人作為扣繳義務人,一旦台籍個人被裁定為間接轉讓大陸資產,那不管是轉讓方、受讓方還是境內被投資企業,都可能成為稅務機關追繳欠稅的對象。

(本文發自上海,網址www.mychinabusiness.com)

主管 台商 資產

延伸閱讀

土耳其短鏈革命 鄧白氏:有注意中東業者調閱台灣資料

在大陸市場最愛買什麼? 五壽險金控「不踩雷區」大揭密

不夠有力?管濤指這次陸增長政策與往年不同:對房地產將推出「組合拳」

男籃世界盃/大陸輸42分不孤單 加拿大55分差血洗黎巴嫩

相關新聞

雷軍向比亞迪董座展示小米SU7 力邀合作「搞生態」

北京車展本月25日起登場,是疫情後首次復辦,眾多大陸車企同場較勁。不過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26日前往近期首發新車的小米汽車...

ECAF取消? 國台辦:如民進黨拒不悔改,支持進一步措施

國台辦今舉行例行記者會,發言人朱鳳蓮再被問到ECAF早收清單是否取消的問題時回應表示,如果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拒不悔改,...

未來3年聚焦大陸市場 小米汽車何時外銷?董座雷軍這樣說

小米SU7純電動汽車3月上市後掀起訂車熱潮。小米董事長雷軍今天說,目前SU7鎖單量已超過7萬輛,小米正在全力擴充產能,預...

大陸經濟復甦冷、前景不明 外資企業縮減人力降低成本

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前景未明,令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的虧損增加。路透社報導,不少機構已暫時擱置了在中國的計畫,甚至縮...

人行新規涉超180家非銀行支付機構 實施細則徵求意見

由於涉及超過180家支付機構以及每年交易達數百兆人民幣的金流,大陸國務院「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自去年訂定以來受到...

拯救房市新招? 財新爆料中共高層考慮創全國性公司收購爛尾樓

根據財新傳媒,中國高層正在考慮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房地產平台公司,負責收購各地爛尾樓,然後將其轉變為保障性住房。不過,這種方...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