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嗆鄭文燦「出入88會館、炒桃捷用地」政商勾結 黃國昌被控誹謗不起訴

新北最頂地區在哪? 網狂推1地點「媲美北市天母」:有歐洲別墅風

台灣旅客赴泰國免簽證延長6個月 旅客一次最多可停留30天

重回島嶼之南 留在枋寮好好摸魚

隆隆運轉的水車馬達聲,成了枋寮日常。
隆隆運轉的水車馬達聲,成了枋寮日常。

【文字/范雅如 攝影/邱家驊】

村裡小巧的屋舍和魚塭比鄰,蓊鬱的大武山橫臥在近郊,放眼就能看見層巒隱現,貨卡滿載生鮮前往附近加工廠,穿著雨鞋的婦人提著魚網回家。穿梭在鄉間小路與連綿的魚塭之間,不論走到哪裡,耳畔都會迴盪著水車低沉隆隆運轉聲。

帶路人陳右穎騎著機車與我們會合,臉上大大的笑容和黝黑膚色展現出屏東的陽光能量。他是枋寮地方發展的靈魂人物之一,擁有斜槓多棲的身分,主業從事水產養殖。「我是大家俗稱的養殖工人,養魚的時間比較彈性,早晨是我們主要的工作時間,餵完龍膽石斑和午仔魚後,就能投入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工作之餘經營「三魚直賣所」,並在新龍社區發展協會參與公共事務。

然而致力於在地推廣的他,曾經將逃離家鄉視為解脫。童年時期枋寮一帶盛行養九孔,工序繁複、急需人力,家裡的孩子們都要一起幫忙,「以前早上4點就要起床,餵九孔、洗魚池、換池,再趕去上學。因為父母還有水泥施作的工作,所以我們下課後也要趕回來巡視。」這樣如夢魘般的日子直到陳右穎考上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才終止。

接下來十幾年光陰,他在嘉義生活、開飲料店,原本計畫定居,但一場毒茶風暴讓飲料店歇業,被打亂人生藍圖的陳右穎才有了回鄉的打算。命運之輪冥冥中轉回原點,「之前開店時身體不好,精神壓力也很大,工作遇到挫折就會想回家走走。從火車站走出來,馬上能看到枋寮的海,心情也會舒展開來。在外經歷一些事情後,心境開始轉變,我領悟到,不一定要住在市區,在鄉下也許更能好好過生活。」

老舊漁村從小旅行找回在地能量

偏鄉就像時間靜止的國度,陳右穎感慨,「離開十幾年,枋寮似乎沒有改變,不知道是好事還壞事。」新龍社區是枋寮養殖漁業生產區的老舊漁村,人口老化嚴重,年輕人移居他鄉後,大多不再回來。回到故鄉的陳右穎重新學習養殖龍膽石斑和午仔魚,「這兩個魚種抗病性和適應性比較好,不像九孔耗時費神,正好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加入社區營運。」對家鄉的惦念和使命感,成為他投入社區推廣的契機。

返鄉想為枋寮做點事,陳右穎卻發覺自己的不足,「社區當時已經運作得非常好, 但我沒有任何資源背景,不曉得能為社區帶來什麼。希望藉由自己在產業面的成功, 儲備能量, 才可以擁有更多資源協助社區。」回鄉八年,他形容自己像玩闖關遊戲,去產銷班學習品牌行銷、報名百大青農、參與十大績優產銷班,獲得相關輔導資源,並在2021年重回校園讀書。「一路走來我的人際存摺,比我的銀行存款還多。有了這些能量和視野,需要資源時更能脫穎而出!」

新龍社區為了解決人口流失的問題,投入社會關懷、綠色照護多年,他們的客製化旅遊結合地方創生,朝產業升級的方向發展,希望打造年輕人安居樂業、長輩放心養老的地方。新龍社區開發許多小旅行路線,幾乎天天都有團客來訪,「小旅行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維持社區運營的手法,而在乎住在這邊的人,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枋寮雖有生鮮漁獲、芒果、蓮霧等豐隆的物產, 以及漁村的人文景緻,過往卻鮮少重視在地風土文化。「枋寮人很有個性。」陳右穎苦笑著說:「枋寮人愛工作,以前長輩一個人可以兼兩、三份工。生活過得去就好,對文化完全沒有追求。」近年社區逐漸透過小旅行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讓居民在賺錢外,還能更加認識在地文化。「最近在推廣『新三魚文化』,以食魚、樂魚、慢魚體驗漁村,一起放慢腳步感受漁村氛圍。」

來枋寮當時間富翁人生就是要摸魚

在枋寮,你就是時間富翁,能以緩慢的步調, 深度遊覽這個港邊小鎮,不論是想擔任一日漁夫體驗漁村日常、品嘗道地海味桌菜,或到浸水營古道健行,經由玉泉村、崁頭營、歸化門, 再越過中央山脈後直至臺東,都可以在新龍社區自由選擇理想的提案,透過旅行將當地人的日常,變成遊客的不尋常。

當天我們一行人坐上社區提供的協力車,戴上斗笠,像巡魚的在地人漫遊漁村。被陽光熱愛的枋寮烈日當頭,我們在「紅樹林公園」林蔭處稍作停歇,這裡是利用廢棄魚塭綠化後的公園,下苦溪靜靜地流過,沿岸生長著一排紅樹林,是社區綠肺的中心點。海堤沿岸,靛藍海水連接青空,將視野渲染成盛夏的色彩,一旁的水管牆是養殖漁業的美麗與哀愁,為了抽海水到自家魚塭,排水溝旁水管盤根錯節,擁有賽博龐克風格的廢墟,竟也產生違和的藝術感。陳右穎解釋:「水管牆雖然滿美的,但也對環境造成隱憂、影響用路安全。未來海水供應站完工後,大家就不用再私接海水了。」

遊客騎腳踏車穿梭在連綿的魚塭之間,體驗漫遊漁村的悠閒。
遊客騎腳踏車穿梭在連綿的魚塭之間,體驗漫遊漁村的悠閒。

我們來到魚塭體驗餵魚,龍膽石斑聽到人的聲音後紛紛聚集到魚塭邊緣。體型巨大的龍膽石斑像飢餓的小怪獸,只要將手中的魚拋出,一群石斑就會爭先恐後把食物吸入口中,激起一陣陣如海浪般的水花,看到大魚踴躍爭食,遊客餵得更加起勁。

陳右穎分享小旅行的發想理念:「活動會以當地人的日常為核心,將漁村生產者每天會做的事情作為靈感, 再經過修正讓遊客能更輕鬆的參與,希望大家透過五感體驗不同生活經驗, 而不會覺得是來這邊當苦力。」他接著舉例「坷堀底體驗」的靈感來自漁獲收成後,漁民會將魚池的水抽乾,撿拾漏網之魚。「一般來說坷堀底是很辛苦的,因為要搶時間把魚抓完。而我們調整這個步驟的難易度,改成把魚放到廢棄魚塭,分享養殖戶抓魚技巧,遊客都很喜歡。」

枋寮漁港旁仍可見傳統魚寮,用來加工漁獲。
枋寮漁港旁仍可見傳統魚寮,用來加工漁獲。

除此之外,他們還延伸出划船體驗,「平常養殖戶會乘坐塑膠筏到魚塭中央修水車、撈死魚,我們改成讓遊客搭竹筏在廢棄的魚塭中撈球競賽, 乘坐意義不同, 但體驗是相同的。」陳右穎表示,之所以會開發出那麼多遊程,就是想讓大家一起體會被魚療癒的感覺。「 我的座右銘是『人生就是要摸魚』,因為摸魚是最快樂的時光。」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建案有「台大」不行! 這社區收到限期移除信 網友:站得住腳

高雄長輩當podcast播客宣導登革熱防治 續推台客英語版

左營、鳳山再增本土登革熱病例 高市府:社區病媒蚊密度高

台南北門養殖戶控水門管理不當 魚塭淹水通行道路崩

相關新聞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一顆美味與時共進的臺灣水餃

「人的口味會變,食材也是。」三十多歲接手「克林台包」經營的劉音岑,迄今已十二年,談起這些年大刀闊斧的營運策略,將原本地方老店改造成傳承在地文化的臺南名店,她語氣明快俐落、思路清晰的說:「百年前的天氣、環境跟現代已然不同,食材的味道也已有所變化……緊抓著『以前的味道』不放,不願適度改善、調整,這樣的店其實滿難找到未來。」與時共進,維護傳統滋味文化,更不斷嘗試追求各種現代美味可能,是克林台包逾七十年仍屹立茁壯的原因之一。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各地都有自己的餃食,或許形狀不同,但都稱為水餃。臺灣早期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水餃,採用地瓜粉做外皮,包覆蝦米、筍丁與肉末;和現代熟知的麵皮水餃形狀相似,但作法不同,我從小到大也都跟隨長輩的叫法,理所當然稱它為「水餃」。曾幾何時,我心中的水餃被改稱為「水晶餃」,儘管十餘年來我極力試圖為「臺灣水餃」正名,但水晶餃之名幾乎已取代自小熟知的水餃。無奈一道臺灣庶民古早味的水餃,正在我眼前逐漸失真,而我卻無力挽回。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 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