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4本關於臺灣的前世今生的歷史讀物

閱讀人社群的創辦人與主編鄭俊德,運用讀書會社團分享書摘與讀書心得,不僅將書中精華分享給大眾,也希望提供精神糧食,用閱讀為每個人帶來改變。
閱讀人社群的創辦人與主編鄭俊德,運用讀書會社團分享書摘與讀書心得,不僅將書中精華分享給大眾,也希望提供精神糧食,用閱讀為每個人帶來改變。

一百年,象徵著三四代人的回憶,但你還記得曾祖父輩的故事嗎?多數曾波瀾洶湧的情感,終會化為一縷塵土,最後一口氣的嗚咽,也會在吐完那一刻被人遺忘。慶幸文字將故事留下,閱讀將歷史傳承,讓三四代人的生活與努力能夠被保留。開箱4本關於臺灣前世今生的讀物,一起閱讀離我們很遠也很近的臺灣歷史。(編按)

撰文|鄭俊德 

圖片|、Shutterstock 提供

臺灣這塊土地,最有權力說話的就是,他們百代祥和安居的日子,直到者的來到,新翻頁的百年臺灣史就此展開。第一本推薦書籍是吳宜蓉老師的《開箱臺灣史》,其中有一個篇章提到「開山撫番」的殖民故事。

過去歷史課本總讚頌沈葆楨、劉銘傳的在臺建設,並有如下描述:「沈葆楨主要成就是開發山地,安撫山胞,幫助漢人進行移民墾殖;劉銘傳則設立番學堂,著手教化山地同胞。」但事實上開發山地是因著衝突與鎮壓,迫使原住民遷往他處或移居更高的山區;安撫山胞更是歸順者才有機會同化,不接受的只有遭受屠殺並摧毀部落。

教育部辭典中,「撫」是輕輕的摸,是養育、照顧的意思。劉銘傳的「撫」,則是狠狠的打,是戰爭、也是屠殺。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任內,總共發起20場大大小小的「撫」番戰役。這些血流成河的場面、慘絕人寰的滅村屠殺,在清朝的官方歷史紀錄,常常僅是一個輕描淡寫的事件。

施正鋒教授說:「不管是番害、番變或是番亂,從漢人的眼光來看,原住民族的抗爭是禍害、變節、叛亂,因此討伐是必要的。」但如果用原住民的眼光重新理解這些事件,殖民者來臺不是開山,是侵略,不是撫番,是剿殺,不是番害或番亂,是一場又一場原住民族捍衛土地的神聖戰爭。

對臺灣有愛的人

《開箱臺灣史》也提及曾有一群新世紀福音戰士,為了傳播上帝的愛與福音,遠離自己的家鄉,捨身投入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並愛著這塊土地的人事物,是一群不一樣的信仰殖民者,你會想到誰呢?

推薦的第二本書籍是馬偕博士本人書寫的回憶錄《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這本書是他親筆記錄一生的傳奇,著墨於他在福爾摩沙生活與工作的感念,生動、有趣而多元。1872年,馬偕博士奉上帝旨意,來到被稱為福爾摩沙的臺灣,他深信全部臺灣島民都是上帝的兒女(雖然當時臺灣漢人多視他為西洋異教「鬍鬚番」),開展一段傳教布道、醫療濟世、學識教育的精華歲月。大家現在熟知的馬偕醫院、真理大學,便是馬偕博士在臺推動醫療與教育文化的成果。

《開箱臺灣史》及《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1895年《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英文版《From Far Formosa》出版,也使西方世界更認識臺灣,如同《馬可.波羅遊記》將中 國介紹給世界一樣。馬偕詳實記載艱難苦澀而滿心喜樂的傳道生涯,這過程曾被排擠、辱罵、潑糞、攻擊,但依舊在他不懈的奉獻精神下,持續展開免費醫療的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拔除蛀牙,贈送瘧疾特效藥等醫療 服務。此外,還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讓臺灣這塊寶島有更多元豐收的物產。

馬偕於第一次回加拿大期間,得到加拿大鄉親的資助,又獲得一位同姓的馬偕夫人捐贈2,500美元。於是1880年馬偕在新北市區 創建第一所西醫醫院―滬尾偕醫館,就是現在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不久後,馬偕又創建牛津學堂,是現今的真理大學。兩年後在牛津學堂東側建立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第一屆即招收34名學生,不但學費全免,還補助交通費,提供吃住與衣著。

馬偕在臺的貢獻重大,他曾有句 名言:「寧願燒盡,不願銹壞。」 這句話描述出他對臺灣的愛,寧願燃燒完自己的生命貢獻於臺灣,也不願讓他廢棄銹壞而不利用。

讀臺灣的味道

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臺灣又被尊稱為之島,多元的文化融合讓臺灣可以吃盡世界各國不同的美味。無論是日韓料理、東南亞美食,或遠至歐美的餐點,都能在臺灣找到餐廳享用,甚至價位更為親民,不需出國就能用「吃」環遊世界。

《吃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從書的副標題可看出本書不只談臺灣的歷史傳承,還包含文化與美食。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一是翁佳音老師,他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也是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 16 至 18 世紀臺灣史、東亞史,史學理論與歷史民俗學。另一位則是針對食物歷史書寫鼎鼎大名的曹銘宗老師,他非常關注臺灣庶民語言與文化,致力臺灣歷史的史普寫作。曾出版 40 種與臺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的相關著作,如《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等,皆是他過去對食物的考察作品。兩位老師共筆記錄臺灣這塊寶島百年來的美食傳承,一致認為:「臺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會處,造就臺灣兼具生物與文化多樣的雙重特性。數百年來,從南島語族的海上交流,到外來移民的農產引進與改良,使島上擁有原住民族的在地特產、荷蘭時代的歐洲食材,清代的漳泉潮汕菜色,日本和食西餐到戰後的眷村菜,臺灣從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王國。

書中提及我們經常把一些飲食習慣推至日治或戰後才產生,但其實臺灣與東南亞諸島早已形成南島語族文化圈,有些物產和飲食習慣,甚至可遠推至 16 世紀前,例如利用石滬養殖虱目魚便有長久的歷史。荷蘭時代,還引入許多歐美與南亞的食物,當時臺灣已有僱用華人製作麵包的記載,還引進華工與耕牛,產製糖、米並外銷日本等地,發展出最早的農產經濟。

臺灣堪稱美食發明王,不僅接收外來飲食習慣,也發明不少看似飄洋過海而來的外地美食。比如溫州沒有的溫州大餛飩,四川沒有的川味牛肉麵,以及不產於蒙古的蒙古烤肉,全都是臺灣獨有。這些臺灣發明也印證臺灣兼具包容與創意的特性。

吃是民生大計,影響國家經濟,在社會文化層面中潛移默化。臺灣的連鎖加盟甚至都以美食作為主要發展,不少連鎖餐飲產業到海外展店名揚國際,如春水堂、鼎泰豐等,都是在在印證臺灣百年的美食文化實力。

臺灣文青背後的祕密

當酒足飯飽後,閱讀《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能讓心靈也豐收飽足。本書作者是江仲淵老師,是 Facebook「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擅長以生動幽默的文筆講述歷史人物,每每撰寫都能引來熱烈討論。

網路人氣說書人黑貓老師曾說,在網路說歷史故事要引起討論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講一個「課本說過的故事」,很少人會按讚;如果講一個「沒有人聽過的故事」,觀眾們也興趣缺缺;但如果講的是「課本有提到,卻和課本不一樣的故事」,哇!通常這就會是按讚數最高、留言數破表、網路會瘋傳的故事。

人類天生喜歡八卦,有名的人事物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往往最能激發大眾的好奇心,點燃大家的求知欲。《民國人文檔案,重建中》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故事書。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及《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

簡單提幾個能引發好奇心的人物故事,錢鍾書和林徽因為了貓打架?魯迅是貓奴公敵?臺大校長傅斯年是貪吃的胖子?朱自清的《背影》真的是在說父親的慈愛嗎?康有為只會出一張嘴?擁有日本老婆,李叔同卻選擇出家?張愛玲是美食網紅?看完這些提問,是否勾起你的好奇心,想更多了解這些名人軼事!

過往歷史課本鼎鼎大名的人物,大多被塑造成聖人光環的角色,我們讀到的史料只是經過「包裝」的美好事蹟。其實他們有非常多「隱藏史料」,真要探究起來,一個比一個勁爆。透過這本書認識這些文人真實的一面,反而拉近距離,如同認識鄰居大媽大叔等新朋友,讓這些知名的歷史人物更加親切。

透過閱讀,我們認識這塊土地上曾傳載的故事與歷史,願下一個百年我們能持續傳承臺灣的美好,讓這塊土地持續在世界發光。

●本文摘選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所發行雙月刊《》雜誌168期:百年資圖 智閱未來,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香遠傳 原住民 台灣史 淡水 美食 時報出版 殖民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鄭俊德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明代書畫裡的舶來品?—故宮特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書畫選粹

解密400年身世之謎!從牛津大學圖書館「古地圖」看東亞海洋史觀

《集合!RENDEZVOUS 010》——救救烏魚王 漫畫搶先看!

「遇見占星,找到了自己的使用說明書」專訪星座專家白瑜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