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轉晴偏熱上看35度高溫 吳德榮:周日鋒面接近慎防劇烈天氣

道瓊漲172點連六升 科技股疲弱台積電ADR逆勢漲1.76%

扣押國殤之柱遭批 香港保安局長致函駁斥WSJ

六四天安門事件將屆34週年之際,香港警方日前取走紀念該事件的藝術品「國殤之柱」引發爭議。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10日發函反駁《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文章,駁斥內容「毫無根據」、「嚴重誤導讀者」。

《華爾街日報》週一(5月8日)發布一篇以〈顛覆性藝術在香港是犯罪〉為題的英文評論文章(該報中文網標題則為〈香港警方扣押六四紀念雕塑『國殤之柱』〉),稱香港警方5日在「未經正當程序」的情況下,「悄悄依搜索令」扣押了這座存放於香港大學的巨大藝術品,質疑程序不正當。

該報導指,「國殤之柱」及六四相關紀念活動陸續在香港消失,反映「香港對異見的打壓中,提出政治敏感話題的自由是如何被扼殺的」。

根據香港政府官網10日公告的信件副本,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以英文致函《華爾街日報》。鄧炳強稱,保安局5日持法庭手令,檢取一件涉及《國安法》『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件的證物,並於當天迅速發布相關新聞稿。

他說, 香港執法機構有責任將違法的行為與物件「繩之以法」,警方此次行動「合法合理」,因此《華爾街日報》文章中對此執法行動「悄悄執行」、「未經正當程序」的指控不是事實;他也批評,該報導稱「刑事調查案件」僅涉及「異議」、又稱該案「證物」為「藝術品」,完全是誤導。

《華爾街日報》尚未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國殤之柱」的丹麥創作者高志活(Jens Galschiø)日前曾批評香港警方取走此雕塑的行為「太瘋狂了」。他說,此雕塑在香港展示已經多年,香港當局此時「把這座雕塑當作對民主運動不利的證據」,十分「奇怪」。

從佇立到封存,從封存到扣押

高志活創作的「國殤之柱」描繪了數十具撕裂和扭曲的屍體,以紀念1989年在天安門事件的鎮壓中喪生的抗議者,1997年在香港的天安門廣場紀念活動中首次展出,此後一直在香港大學公開展示。這座高8公尺、重達兩噸的「國殤之柱」是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象徵之一。

港大2021年稱,該校經外部法律建議和風險評估,並「衡量了大學的整體利益」後,決定拆除這座雕像並遷離校園,此後該藝術品便一直被封存於該校所有土地的一個貨櫃中。

《香港01》今年2月報導,高志活稱他曾多次向該校校方交涉無果,考慮採取法律行動、取回「國殤之柱」。《華爾街日報》報導,他感到自己試圖取回該藝品的努力受阻,並於5日得知警方以將其扣押。

在《港區國安法》頒布實施以前,香港每年均會舉行全球規模最大的六四守夜活動。但自2020年以來,香港警方以疫情限制為由,禁止了相關紀念活動。此次「國殤之柱」的扣押,又發生在6月4日前幾週,引發輿論臆測,此事是否是香港當局抹除香港民主運動及六四痕跡的進一步舉動。

(《華爾街日報》、路透社、香港保安局、《香港01》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相關新聞

花萬元要進南昌火箭發射場卻被騙 陸政府出手管制

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將於3日下午17時至18時實施發射任務,時逢大陸五一連假,數萬人湧至發射場周邊觀看火箭發射,大陸...

華為火燒車釀3死!死者妻突刪質疑貼文籲勿打擾 網納悶:有什麼協議?

一輛華為「問界M7」電動汽車26日在山西追撞起火釀3死引發熱議後,原本出面質疑車廠的死者妻子昨夜突然發表聲明,要大家刪除...

五一連假大陸多校禁大學生組團出遊 網友酸「更合適辦托兒所」

中國五一勞動節連假明天登場,官方拚旅遊消費之際,近日傳出多地大專院校下令禁止學生組團旅遊。消息一出,引發輿論批評校方根本...

中國閱讀率調查平均破8成、逾3小時 陸網友吐槽:我都看小紅書

日前中國發布2023年全國民眾閱讀習慣調查,結果顯示包括各類閱讀媒介和出版刊物在內,整體綜合閱讀率高達81.9%,比2022年提升0.1%,亮眼的數據卻換來許多中國網友吐槽,認為數據是在作秀。

廣東暴雨4死10失聯 撤11萬人

中國大陸南方連日暴雨,廣東成為重災區。據廣東省有關部門昨晚消息,連日強降雨導致廣東多地受災,已造成四人死亡,仍有十人失聯...

雷暴前夕廣州1秒變天黑 動物們園內狂奔

受颮線移近的影響,廣東省日昨迎來劇烈天候,廣州市「一秒入夜」,颮線過境期間帶來雷暴大風、短時強降雨。長隆野生動物園內,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