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行駛西濱途中1人飛進車內 內臟外露慘死嚇壞駕駛

清庫存釀米酵菌酸食安風暴?北市公布寶林茶室3次進貨時間點

歐美指ISIS-K要為莫斯科音樂廳恐攻負責 俄外長揭「1點」喊可疑

繳稅大戶台積電最高、長春集團搶眼...2021年企業所得稅費用排行全揭露

圖/財訊
圖/財訊

文/洪綾襄

根據《財訊》報導,2021年整體稅收的實徵金額,再次大幅超標4950億元。企業繳稅貢獻超標稅額75%。是哪些企業大戶抖內6000元現金大紅包給民眾呢?

府院決議將2021年超標(指超過預算編列金額,以下同)稅收中的1400億元「還稅於民」,每人普發6000元。若細究發放財源,超標占比最高為營利事業所得稅,這其實是企業因為業績成長,為稅收帶來的巨額貢獻;那麼,到底是哪些企業抖內(donate)這個大紅包給全國民眾呢?

《財訊》報導指出,財政部1月10日發布2022年全年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顯示2022年整體稅收的實徵金額再次大幅超標,比預算編列數超出4950億元。其中超標金額最多的稅目為營業利益所得稅,金額達到2943億元,個人綜合所得稅則超標1208億元,營業稅超標752億元。換句話說,企業貢獻的營所稅和營業稅,貢獻超標稅額達75%。

稅收超標 企業貢獻75%

事實上,《財訊》分析,2021年整體稅收也是超標,金額為4327億元,當年度超標金額最高為證交稅1554億元,其次為營所稅與營業稅。

財政部解釋,近3年整體經濟環境變動劇烈,稅賦收入自籌編到執行完畢有時間差,所得稅的時間軸更拉長將近兩年。例如2021年營所稅的預算是在2020年的4~8月編列,當時受到疫情衝擊,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當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僅1.67%,結果最後2020年實際經濟成長率為3.39%;原本預測上市櫃公司獲利恐衰退,結果是大幅成長了逾兩成,導致稅收往往很難無法精準預測。

《財訊》報導指出,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各公開發行公司的綜合損益表,2021年企業繳稅超過百億元者有18家。繳稅最高者為護國神山台積電,所得稅費用高達661億元,其次為鴻海397億元,當年題材最熱絡的航運三雄中,陽明繳稅最多,稅費達368億元,萬海和長榮則繳了250億元左右的稅。

2021年股市極為熱絡,國泰金和富邦金積極處分股債,獲利雙雙創歷史新高,所得稅也繳了超過180億元。塑化類獲利也非常亮眼,不僅南亞、台塑、台塑化繳稅百億元以上,長春集團旗下3家公開發行公司─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也貢獻國庫良多,雖然都沒有上市,但在18家繳稅百億元大戶俱樂部裡,就占了3家。

2022年企業獲利 恐兩極化

另外,台積電2021年的稅前淨利達6631億元,繳了661億元稅金,實質稅務負擔其實不到10%;反觀陽明,稅率就繳足20%。主要是科技公司享有兩大產創租稅優惠,一為研發投資抵減,可抵減率15%,二為投資於智慧機械、55G和資安的設備支出,可抵減率為5%。…(本文截自財訊677期,詳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官網》

延伸閱讀

台積電2022卓越廠務設施建設優良供應商 帆宣獲肯定

台積電頒發2022年優良供應商卓越表現獎 18家廠商入列

特斯拉大漲助那指續揚 台積電ADR趁台股封關拉大溢價

台股封關 外資買不停

相關新聞

踩紅線!三立張榮華、萬海陳致遠買中嘉涉5大爭議 NCC竟不知股東大風吹

中嘉是台灣第2大有線電視系統商,4年多前,郭冠群打敗眾多出價者買下中嘉,同時喊出「10年不退場」的承諾,如今卻傳出上層股權易手,又引爆多項爭議。

「Linbay好油」翻車易查 假訊息藏鏡人難追...拆解中共對台認知作戰產業鏈

認知作戰在台灣已形成一條產業鏈,由中共出資指揮,台灣的親中企業、公關公司與網軍負責執行;過去已有很多案例製造台灣社會的對立與矛盾,未來仍會有層出不窮的事件再上演。

為台灣國際地位打拚35年!獲「大綬景星勳章」 荷蘭人昆布勞:台灣人別再拍勢了

荷蘭人昆布勞,人生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全職工作,就是任職於台灣人公共事務會;他把長達35年的歲月精華,都奉獻在台灣前途的遊說工作上。

跟時間賽跑的AI實踐家!中華電總座率主管考證照 組團隊挑戰新科技

林昭陽在中華電信任職長達36年,從研究員到總經理,深感資通訊進展神速,因此中華電信將加速建立自己的算力,打造自己的生成式AI。

囤房稅苦了誰?虛坪改革可打房?購屋族注意!新制上路改寫房市規則

健全房市政策陸續登場,從限貸、《平均地權條例》陸續上路,嚴格控管預售屋,再到囤房稅2.0、虛坪改革,若全部上路,台灣房市結構將有重大改變,買房不得不慎。

比亞迪台廠供應鏈有遠慮!陸拉高汽車零件自製率 相關族群能繼續沾光?

中國正積極提高電動車的電子零件自產比率,半導體與汽車零配件製造能力也日益茁壯中,面對新的趨勢變化,相關台廠供應鏈必須認真面對近憂遠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