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商品未來將如何轉型?

圖為壽險業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壽險業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撰文:彭金隆】

2026年壽險公司將採用新的財務會計準則(IFRS17),同時實施新一代資本制度,又稱清償能力制度(TW-ICS),由於這兩個制度十分複雜,即使從業人員也不一定清楚細節,但畢竟會影響到消費者,所以還是要有一點認識才好。簡單來說,「保單負債」是壽險公司金額最大的一個財報項目,IFRS17實施後會完全改變負債估計與表達的方式,業者最在意的收入認列、損益計算與表達等都有全新的規定。而既稱「新一代」資本制度,自然跟現行資本計算與標準很不同,且還會嚴格很多,預期未來業者要增加不少資本。

總之,IFRS17以更接近壽險經營事實、與一般行業更一致的方法,去衡量業者的負債及財務表現,TW-ICS則是用更高且更全面的標準,強化業者的體質。因而在2026年,壽險業會有一套全新且嚴格的「體檢標準表」,業者為符合這個全新的「體檢標準」,必須提前調整自己的體質,以避免新標準上路時,被評定為健康不佳的公司。

壽險公司該如何調整體質?若單從業者角度思考,未來的商品一定會轉型,朝向獲利比較好的「保障型」商品為主,如傷害健康險、定期壽險等,或盡量賣增資壓力較小的商品,如風險由客戶承擔的投資型保單或是外幣保單,又或是保證較少、保險期間較短的保單等。這些調整方向能否做到還有變數,就像許多人體檢後報告紅字滿滿,雖也知要多運動、均衡飲食,但現實生活常很難做到。同理,雖業者應要改賣上述商品,獲利數字才會好看、資本要求也會比較輕鬆,但消費者會想買嗎?

多數消費者想買的是,投報率高一點、保證多一點、風險低一點,最重要是保費便宜一點的保單,但這些期待多與業者想賣的商品是牴觸的,往往消費者最想要的都不是業者想賣的,業者是要先顧風險還是業績優先,非常兩難且確實不是個容易的問題。當然,消費者也要理解,新制度接軌後,保險商品一定會改變,變化幅度會多大不得而知,但至少過去許多熱賣的商品,一定不能像以前一樣無限量提供了,而過去「輕保障重投資」將回歸以保障為主的商品型態了。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延伸閱讀

以貿易應對氣候變遷 馬國:東協應制定綠色轉型政策

iKala獲中華電信策略投資 強化AI轉型業務與海外市場

三芝區馬偕醫學院15週年校慶 申請轉型醫學大學

香蘭國小公辦民營村民反對 東縣府:無共識不會實施

相關新聞

價值投資3步驟 滾出大財富

透過接近並了解企業本質的方式,發掘好股票!臉書社團「修正式價值投資」版主陳啟祥憑藉基本面分析,持續發掘價值成長股,並在市場尚未認可其未來價值時持續布局。過去10年間,他憑藉這套價值投資方程式,持續滾大資產,更在5年前告別藥廠工作,成為專職投資的自由全職奶爸。

台灣經濟未來3年發展趨勢向上

台灣9月景氣燈號回落至「黃紅燈」,綜合判斷分數較8月減少5分,至34分,來到6個月來最低,主要是傳統產業外銷動能疲軟,基期因素較高影響:但景氣領先指標(不含趨勢指數)為103.35點,較上月103.28點上升0.07%,連11個月上升,累積增幅4.63%。

AI驅動產業成長力道不減

「變」是投資環境唯一的不變。人工智慧(AI)正在重塑未來,地緣政治的變化則帶來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我們認為的現狀,將轉瞬成為歷史。同時,新的機會不斷浮現,投資人抱持信念並沉著以對相當重要。

有存錢資產卻沒有增加? 5步驟重建財富藍圖

「明明有存錢,資產怎麼沒有增加?」、「雖然薪水不錯、也有房子,但我不確定退休後真的夠用嗎?」是許多來諮詢或經資產盤點後的人常發出的疑問,儘管他們都有理財或投資,但並不清楚自己的財務實況,才會對結果感到意外與不解。如果能採取以下步驟,就可協助自己重新掌握財務狀況,以規畫好未來目標:

打造退休+永續雙贏規畫

近年來永續投資飛速成長,全球永續基金規模在過去5年成長高達14倍,已逾2兆8,000億美元。另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至2024年10月底,台灣ESG基金達136檔,尤其境內基金大幅成長逾7成。以投資績效而言,近15年來MSCI全球ESG領先指數報酬率年年都超越MSCI全球指數,顯示長期持有ESG表現佳的企業股票,有較高機會換取較佳的長期報酬。

回歸初心 買債券就是想賺比銀行定存高的配息?

川普(Donald Trump)在本屆美國總統大選勝選,挑起市場對美國聯準會(Fed)後續是否繼續降息的懷疑,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因此在聯準會9月首次降息後2個月間上升了0.71個百分點,創下1989年以來,美國降息循環啟動後、公債殖利率短期上漲幅度之冠。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